糖茄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造句

挽联的造句

挽联造句



1、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的成熟期。

2、这是深渊,在枕褥之间,挽联般苍白.

3、三是一些将士战死后,社会各界所写的挽联、悼词,文辞优美,感情真挚,有拱璧之贵。

4、周围留放花圈、松柏,两边墙上挂挽联、祭幛,正面墙上挂有写有“某某某同志追悼会”。

5、洁白的花圈寄托着哀思,上面覆盖着刘汉亲笔撰写的挽联

6、许多吊唁者都携带着挽幛、挽联、花圈等。

7、5月25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哀思如潮,挽联如织,数千群众自发前来送别。

8、“泣别英雄”“深切怀念救人英雄”,一副副挽联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

9、一副挽联“月沉湘浦冷,花谢汉宫秋”,身份卑微的他被楚王马希范授水部员外郎。

10、神龛两侧,古字木匾两旁,各挂有挽联,祭幛。

11、用挽联方式悲悼亲朋好友是中国语文的一个传统,不过,坦率说,金大侠的这一挽联干枯寡趣,意味索然。

12、外面,工作人员将一个大花篮抬下车,挽联上一边写着刘骁勇同志永垂不朽,一边写着郑杰夫的名字,然后又有一些规格小一号的花篮,是市委主要领导的名字。

13、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

14、王首道以“从容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的挽联,高度概括了其功绩。

15、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16、“启节秉乎天,人从侠道知忠荩;礼失求诸野,路断关河望竹林”陈启礼的挽联也见证了这位曾经的传奇人物,黑帮“鸭霸子”的地位。

17、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18、是日哀挽联语数十副,为张东荪、张嘉森、黄炎培、蔡元培、沈恩孚、孙宝琦、夏敬观等手笔。

19、“革命八十年一腔正气毋骄毋谄未负党员称号,学问无止境书卷诗文有风有骨可供后人品评”,照片两旁的一副挽联传神地写照了他的一生。

20、该会筹备处所收挽联至昨晚止,已有数百付,除本督坐办王司令及其它各机关团体领袖或个人所送外,并有外侨送者数十付,以一律悬挂会场。

21、“赍志育贤良,含辛茹苦,伟绩丰功垂青史;丹心昭日月,鞠躬尽瘁,高风亮节励后人”,华师附中全体师生为他们尊敬的老校长呈上挽联

22、各界民众在社稷坛公祭孙中山先生,挽联和花圈无数,其中有挽联就以“国父”尊称中山先生,如“国父云亡,白叟黄童齐下泪;邦人多难,凄风惨雨浩伤情”。

23、相反的是巫山怪医的后人,—代神医干面女华陀公孙茵茵,既没有派人前来吊唁,也没有送上挽联

24、这副悬挂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门口的挽联,浓缩地总结了路学长短暂的一生。

25、许智明为了支持袁庚支持改革不得不委曲求全,袁庚为追悼许智明漏夜撰写挽联,许智明子女追思父亲写给涂俏的长信,诸多章节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改革的艰辛,洋溢着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

26、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

27、据了解,杨沧白逝世后蒋介石亲临主祭,题送了“哲人其萎”的挽幛,书写了“抗战方殷,吾党又弱一个;言行不朽,先生独有千秋”的挽联

28、凝望着那缀满了朵朵白花的巨大松柏牌楼、挂在竹架上的无数挽联和堆积如山的花圈,张治中的情感如大河奔涌,难于自禁,泪流满面。

29、陈文郁的公祭仪式上午在高雄市立殡仪馆举行,马英九致赠挽联“术艺扬辉”,吴敦义也致赠挽联“懋绩惠农”。

30、进门的门垛上写着一副挽联,上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军”,下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

31、府中上下人等全部换上了白衣迎接请来祭悼的宾客,甚至连灯笼都被白绸裹住,亭廊之上房厅之间也全是白绢搭顶,门框上贴起了挽联,一派静肃的场面。

32、“医重精诚普救含灵生生不息济苍生,私淑丹溪弘扬歧黄孜孜以求著十论”的挽联分挂在章老微笑的遗像两边,庄重、肃穆。

33、“亲爱的二冬,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爸爸永远在我心中”,孟二冬的妻子耿琴和女儿孟菲敬献的挽联被安放在正中。

34、这是深渊,在枕褥之间,挽联般苍白。

35、“碧血忠魂潜心法治鞠躬尽瘁,华星秋月璀璨人生风范长存”,挽联下,人们眼噙热泪……一位法官叹息“这世间真有楷模,让我辈有所皈依……”。

36、曾国藩一生以很会写对联而自鸣得意,是大清朝著名的“对子”发烧友,他的楹联涉及喜庆、哀挽、题赠及山川名胜等,尤以挽联著名。

37、这副王首道为战友袁国平所作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袁国平一生的不朽功勋。

38、门垛两旁写着一副挽联,上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下联“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铁血精神”。

39、追悼会的挽联如此描述,“李广未封人扼腕,晨星陨落地含悲”,令人动容。

40、昨日收到一本“哀挽录”,是为纪念逝者,将前来吊唁人士题写的悼词、挽联等收录其中,以资纪念。

41、天安门城楼下,扎了个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上书五个大字“国民哀悼会”;太和门广场上用绳子拉起万国旗;社会各界送来的挽联迎风飘舞。

42、灵堂前庄严地悬挂着宋滨喜的遗像,遗像两边“浴血擒凶功昭日月、为民捐躯气壮山河”的挽联无声地诉说着烈士的一生。

43、第二天,白家挂满了白色灯笼和白色的布条,白家的人都穿上了白衣,在大厅中放置亲友送来的奠仪和挽联、祭幛、匾额、花圈、纸活及送的“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