藴藉
词语解释
蕴藉[ yùn jiè ]
⒈ 含而不露。
例荣被吸儒衣,温恭有蕴藉。——《后汉书·恒荣传》
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汉书·薛广德传》
末句“情长情短”,大有蕴藉。——《平山冷燕》
英be cultured and restrained;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薀籍”。
⒉ 宽厚而有涵养。
引《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
《后汉书·桓荣传》:“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
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
《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
⒊ 谓含蓄而不显露。
引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深,有餘地,有餘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王蒙 《我愿多分点好的故事》:“正像 鲁迅 的小说《祝福》、《故乡》、《伤逝》等的结尾一样,不但蕴藉隽永,而且富于音乐感。”
⒋ 蕴藏。
引应修人 《含苞》诗:“我爱这纤纤的花苞儿蕴藉无量的美,--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沈从文 《一个母亲》第一章一:“低头看孩子的笑,在这天真纯洁的生命上,反映出的是母亲的蕴藉于心中深处的罪孽的自责。”
国语辞典
蕴藉[ yùn jiè ]
⒈ 含蓄不外露。南朝梁·沈约〈伤庾杲之〉诗:「蕴藉含文雅,散朗溢风飚。」唐·薛用弱〈王维〉:「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也作「酝借」、「韫藉」。
近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最近近义词查询:
截止的近义词(jié zhǐ)
容貌的近义词(róng mào)
核心的近义词(hé xīn)
标题的近义词(biāo tí)
力量的近义词(lì liàng)
轰动的近义词(hōng dòng)
若是的近义词(ruò shì)
说笑的近义词(shuō xiào)
盘点的近义词(pán diǎn)
商场的近义词(shāng chǎng)
应用的近义词(yìng yòng)
太平的近义词(tài píng)
草拟的近义词(cǎo nǐ)
外衣的近义词(wài yī)
物色的近义词(wù sè)
草创的近义词(cǎo chuàng)
布告的近义词(bù gào)
破坏的近义词(pò huài)
天地的近义词(tiān dì)
出发点的近义词(chū fā diǎn)
目标的近义词(mù biāo)
缓慢的近义词(huǎn màn)
考察的近义词(kǎo chá)
心事的近义词(xīn shì)
隐士的近义词(yǐn shì)
更多词语近义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