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鲍忘臭的成语故事


入鲍忘臭

拼音rù bào wàng chòu

基本解释鲍鱼:咸鱼。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出处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入鲍忘臭,效尤至祸。”


暂未找到成语入鲍忘臭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入鲍忘臭)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光宗耀祖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后继有人 艾芜《鞍钢呵,我回来了》:“这是后继有人,令人喜悦不止。”
条条大路通罗马 艾煊《大江风雷》第五部:“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纸老虎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疑邻盗斧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有去无回 柯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皮开肉绽 元 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开肉绽碎了骨头。”
薄暮冥冥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稳操胜券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传》:“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
敲诈勒索 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