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茄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gōng ]

读音:gōng

拼音:gong

简繁:工

五笔:AAAA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AAAA

笔画:3画

吉凶:吉

仓颉:MLM

结构:独体

郑码:BI

四角:10102

区位:2504

统一码:5DE5

异体字:㣉,?,?,?,?

英汉互译:labor,work,worker,laborer

笔顺:横、竖、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06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工姓主要源自:赢姓、姜姓、芈姓。

工姓工姓起源一

源于赢姓,出自东夷部落首领少昊之子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工氏是从赢姓中分离出来的,而赢姓的始祖是中国远古东夷族集团的大首领少昊。少昊是中国远古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有诸多称谓,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等,此外,又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等。在史籍《左传》、《帝王世纪》中,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在史籍《帝王世纪》中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实际上,少昊氏属于东夷集团,非黄帝戎夏集团。造成一偏误的原因,是因为黄帝裔孙中也有一个名叫“挚”,与少昊同名。少昊不是姬姓,而是赢姓,这在典籍《说文解字》中也阐述:“赢,少昊氏之姓。”赢,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鸟的形象。

少昊挚的母亲,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说是“女节”,在典籍《拾遗记》中又称为“皇娥”。在史籍《春秋元命苞》中记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稚华之渚,今河北盐山),女节梦中幻觉到这颗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在典籍《拾遗记》上却更有一段富于神奇色彩的记载: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沧茫之浦时,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绝俗的神童,自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来到沧茫水边,与皇娥相遇,竟一见钟情,从此与她嬉戏宴游,乐而忘归。经过一段浪漫时间,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一位圣子,取名叫挚,为了纪念皇娥与帝子穷桑相爱,便又给他取名穷桑氏,亦叫桑丘氏。少昊挚长大后,成为氏族首领。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后来氏族部落发展壮大,少昊当上了东夷部落的联盟首领,便迁都于曲阜。当少昊即位之日,有五只凤从五方(东、西、南、北、中)飞集于帝庭。少昊氏认为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以鸟来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

史籍《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少昊即位后,“利器用,正度量”,即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少昊最大的功绩是测量天象,制定历法。他的部落设置有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节气变化的官,有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门五种之多。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又把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都是源于此。少昊又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人,史称少昊“作乐曰《九渊》。”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说,少昊一直当了一百年的东夷部落联盟领袖后才去世。由于古文献中有少昊立国在东方的记载,也有在西方的资料,因此成谜。

在史籍《礼记·月令》中说,东方之帝谓之太皞,西方之帝谓之少昊;而《山海经·西次三经》说,少昊居于西方长留之山;在《抬遗记》也说“少昊主西方,号金天氏,亦号金穷氏。”看来,少昊立国于西方凿凿有据。但是,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却说,伯禽封于少皞之墟;在《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封周公旦于少皞之墟曲阜;在《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的话说,郯国高祖少皞挚立国时,正好凤鸟飞过;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少昊之国在东海之外的大壑。据此,说少昊立国于东方,为东夷人的首领之一,也不乏证据。究竟少昊立国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或东方、西方都有少昊氏的部落?数千年来无以一统,因此有人否定少昊氏是人,不过是一只鸷,是百鸟之王。其根据就是史籍《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所记录的郯子之话:郯国高祖少皞挚因确立时正好凤鸟飞来,因此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挚设立的官员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即伯劳、杜鹃)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鸡鸠氏、爽鸠氏、鹘鸠氏等五鸠五雉。然而,史学家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指出:“少昊氏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团体,而东夷人多以鸟为图腾,这一说法从另外的视角论证,少昊当为东夷人的首领,所立之国在东方。”少昊去世后,戎夏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有的氏族沿着黄河继续西迁到黄土高原,少昊凤鸟氏族则迁到更远的陕西泾阳地区,称居地为“云阳”。史籍《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还更加明确地说:“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于少昊氏族大部分西迁,因而在少昊逝后,被尊为西方天神,叫“西皇”。据史籍《姓源》记载:“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后因为氏。”在殷的后裔中,有以其官职“工正”为姓氏者,称工正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工氏者。亦有以其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尹氏;还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殷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

赢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少昊、赢殷为得姓始祖。

工姓工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共工氏姓姜名垂,是许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是官职之名,专掌水、工两责。姜垂为尧帝时期的共工,世袭之职。世人曾有言谓炎帝之后,姜姓能继其世者,曰共工氏。史籍《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即伯夷),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工为出类拔萃之人,以能奈霸九州。二是其子伯夷能安邦定国,因此后代祭祀。其中还含有另一种意思即儿子完成了父亲未竟之业,指治水。尧舜之时,天下大雨。共工氏姜垂为治水之官,则前此治水之事,唯共工为能知其本末。因此当霪雨之时,共工与伯鲧壅水为治。共工与鲧用筑堤障水,垒库存水的办法解决当时水患的问题。但此方法未妥,于是共工怒,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崩,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共工怒这一结果,符合如中国地形概貌西高东低,水向东流的地理特点,“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句,足以证明。共工姜垂之子伯夷意识到了这一点,进而总结并发挥其父头触不钜山(即不周山)引水东行的做法。他官居四岳之位,向帝舜推荐禹出来治水,助其力而成其功。在典籍《国语》中太子晋曰:“共工从孙四岳助之,高高下 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泽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澳,合通四海……”是说禹在伯夷帮助下,受共工触山的启发,疏浚为治,共工和伯夷因此是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臣。

典籍《国语·鲁语上》记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亦霸九州。”这实际上就是说,共工氏曾下辖有九个伯爵,也就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姜姓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相互连接的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著名国学大师郭沫若则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那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族部落。从二水流域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一级研究员徐旭生则坚持说:共工氏居住和活动地在今河南省辉县一带。黄帝战胜炎帝在中原地区初步取得领导地位后,共工氏部落随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共工氏出任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世代因袭。后来,共工氏因与黄帝在治水主张上严重分歧,怒触不周山而亡,被人们尊为水神。传说,姜姓共工氏与姬姓华夏首领之间在其后的历史上不断发生纷争,产生过三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颛顼与共工之战: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风氏姜姓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战争。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正处黄河(今卫河)东岸附近。这一时期,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今河南辉县),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终于击败共工。

第二次是帝喾与共工之战:

帝喾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帝喾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辉县)的战争。原始社会晚期,黄帝之后,黄帝族部落联盟生活在中原东部高辛(今山东)一带。相传黄帝曾孙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族的一个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居其上流黄河西岸(今河南辉县),经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喾管辖。帝喾遂进攻共工氏,将其一举击败。此战,给共工氏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帝喾及其部族的领导地位。

第三次是禹与共工之战:

大禹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史籍《姓氏寻源·姓纂》中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一云避仇敌。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讳,亦改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据史籍《左传》的记载,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其部落联盟的姓氏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姜”姓。后来的共工、申、吕、齐、许、纪、向、州等族人皆姓姜。到了西周初期,这些姜姓的各个分支因被周武王姬发所封居地名称而各自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吕氏、齐氏、许氏、纪氏、向氏、州氏,其共工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将复姓“共工氏”省文简化,称共氏、工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至今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家世渊源了。

姜姓工氏族人皆尊奉共工为得姓始祖。

工姓工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期齐国君主姜尚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姜尚,又名吕尚,号太公,字子牙。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姬发封之营丘曰齐(今山东昌乐东南部),后迁至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成为西周王朝齐国的开国君主。齐国传至第十五代君主齐桓公姜小白,称霸于春秋,伯于诸侯又数世,而田和移其祚,史称“田代齐姜”。齐国立国七百余年后,姜尚有后裔子孙官承司空,名佚考,字子工,一如商王朝时期、西周初期的“工正”,专职负责王族宫廷建造与修缮,世代传袭。

在子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子工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工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工姓工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工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工官,不同于工正之类的公共官员,而是属于军制官称。起初,工官主要掌管工役,而服役者多为战争俘虏,或罪犯。到了战国末期乃至秦、汉时期,工官的主要职责是知道军事设施,诸如武器、装备等,后兼管日用器物以及各种手工艺品。工官之下,隶属有护工、卒史等属员,并监管负责手工业生产的税收。

在工官、护工、卒史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工官氏、护工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工氏,世代相传至今。

工姓工姓起源五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工娄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工娄,亦称工偻,是春秋时期齐国贵族世家。在史籍《左传·庄公十七年》中记载:“工娄,亦作工偻。春秋齐有工偻洒。”据史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齐景公姜杵臼六年,公元前541年)记载:齐鲁两国之间产生纠纷,以“平丘之会”谋求息争,齐国大夫子尾在农历5月杀了另一主张与鲁国争锋的大夫闾丘婴,以取悦于鲁国。当时的齐国大夫工偻洒、渻灶、孔虺、贾寅等人与闾丘婴是好友,怕因此被殃及,这四人出奔莒国。一直到周景王姬贵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鲁昭公姬稠八年,公元前534年)农历7月,齐子尾逝世,工偻洒等人方敢回国。

在工偻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族称“工偻”为姓氏者,称工偻氏,如著名的齐国大夫工娄济。工偻氏族人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工氏、偻氏、娄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工姓工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称谓,即西周时期的司空。司空之官称,在上古时代由少昊所创,时称“工正”,西周时期称“冬官司空”,为中央王朝六卿之一。主管王朝水土境界、郊祭、乐礼、营城起邑、疏浚沟渠、莹坟筑墓等等,兼有如今国土资源部与建设部的职责,权力颇大。在司空之下还有诸多属官,其中主营造之官多称“司工”,成为后世六部之中工部的先河。

在历朝历代司工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工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工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工姓工姓起源七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工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工尹,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官位,实际上就是中原诸夏的“工正”,主要掌管百工以及手工业生产。

在历代工尹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工尹氏,例如著名的楚国大夫工尹齐、工尹余、工尹赤、工尹麇、工尹商阳等,都为工尹氏的后裔子孙。工尹氏族人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工氏、尹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工姓工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工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工师,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设置的官位。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有许多诸侯国都仿设此官,掌管百工以及手工业生产,职能与工正、工尹相仿佛。到了战国时期,某一工种的工匠之长亦称“工师”。工师这种职能、职业化的官职称谓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很久,一直到民国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海关工务部署工科的翻译员,还称作“工师”。

在历代工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工师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工氏、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工姓工姓起源九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司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功,是秦朝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太尉,实际上就是后世所称的“功曹”。汉朝时期改称“功曹书佐”,隋朝时期改称“司功书佐”,唐朝时期改设“司功参军”等。司功之职主管官园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巫、考课、丧葬诸事。一直到宋朝时期,司功方被废黜。

在历朝历代司功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功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功氏。古代,“工”、“功”二字通假互用,因此再后有功氏简笔为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工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工姓工姓起源十

源于改姓,出自清末至民国时期日据时代的台湾省,属于夷化改姓复回汉姓为氏。工藤氏,是台湾日据时代形成的倭奴姓氏。早在公元十六世纪后期,曾妄图侵略台湾却无功而返的倭奴国一直未灭侵略狂潮,终于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发动了旨在并吞朝鲜、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一年的战争不仅让腐朽的满清王朝丧失了精心经营的北洋舰队,也让台湾省从此离开祖国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倭奴侵略者对所有条款蛮横的“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的淫威与要挟下,在如不签约就重新开战的威胁与恫吓中,无耻的清政府竟然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宝岛台湾“让与日本”。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满清政府与倭奴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宝岛割让给日本。工藤氏,是日本的苗字之一,出自藤原南家为宪流。倭奴人的姓有几十种,它类似爵位,是世袭的。各姓之间等级分明。例如:臣、连、君、直等。除氏、姓以外,公元九、十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号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的新姓。在古代,倭奴人的姓有氏、姓、苗字三个部分,分别表示一定的意义。一个古代贵族的姓名写出来往往很长,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是名。后来,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渐台为一体,统称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姓”之义。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倭奴仁寿八年,公元852年),倭奴国四大氏族之一的藤原氏族中有个人叫藤原为宪,其官爵晋升至“木工助”,官秩为正六位下,相当于工部大臣(尚书),因此被称为“工藤大夫”,这就是倭奴人中工藤氏的起源。

日据时代,日寇强迫台湾岛内的一部分土著民族改为自己的工藤氏。如今,工藤氏一族在台湾省按人口数量名列一千四百五十五位。

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只有少量分布,族人多以泾阳、京兆为郡望。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榆树县,山西省的大同市灵邱县,山东省的潍坊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灌阳县,北京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工氏族人分布。肇庆古称端州,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全市面积一点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八十六万,在古城端州区长住人口却不足四十万。

据该区统计显示,全区的姓氏以梁姓居首,达三万一千人多,其次是陈、李、黄、张,均在一万人以上。而在内地罕见的工、三、八、已、飞、打、他、位、市等一百三十三个姓氏,也在该区出现,绝大部分为汉族。有人士称,如此多罕见的姓氏聚集,在国内少有,其个中原委对研究国内的姓氏发展有一定的价值。此外,在该区内的复姓中,除常见的欧阳、司徒等姓之外,还有十分少见的慕容、刘付等复姓。

泾阳县:泾阳之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战国时期,秦灵公以此为临时都城;秦并六国后属内史辖地。汉惠帝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改为池阳县,汉景帝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属左内史。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东汉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属曹魏雍州冯翊郡。晋朝及十六国时期,东吴甘露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属西晋雍州扶风国;东晋朝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属前秦司隶校尉部咸阳郡池阳、泾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公元446年),并泾阳入石安县,属雍州咸阳郡;北魏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北魏朝景明二年(辛巳,公元501年),分石安县复设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部,西部属池阳县辖,北部属云阳县辖。北周朝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并池阳县入泾阳县,今县域北部属宣州云阳郡(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县辖,南部属雍州咸阳郡泾阳县辖。隋朝开皇三年癸卯(癸卯,公元583年),直属雍州;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泾阳县改名咸阳县。隋朝开皇十一年辛亥(辛亥,公元591年)复设。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北部因云阳县易名而改为池阳县辖,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复为云阳县辖。唐朝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属鼎州辖。唐朝久视元年(庚子,公元700年)复属雍州辖。唐朝开元元年(癸丑,公元713年)属关内道京兆府。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后梁时期今县域属大安府泾阳、云阳县;后晋、后唐、后汉、后周时期属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北宋朝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今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金属京兆府泾阳、云阳县。元朝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并云阳入泾阳县,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并泾阳入高陵县,元朝至元三年(丙寅,公元1266年)复置泾阳县。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朝时期属陕西省西安府辖。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属陕西关中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17日泾阳县解放,属陕西省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1958年12月并入三原大县;1961年9月恢复泾阳县建制,属陕西省咸阳专区;1983年10月属陕西省咸阳市至今。

泾阳堂:以望立堂。

一、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广东之吴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之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二、

工姓分布:四川邻水,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工姓起源: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工姓名人:

工里弹,汉时人。

郡望:彭城。

历史名人

郡望

泾阳县:泾阳之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战国时期,秦灵公以此为临时都城;秦并六国后属内史辖地。汉惠帝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改为池阳县,汉景帝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属左内史。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东汉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属曹魏雍州冯翊郡。晋朝及十六国时期,东吴甘露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属西晋雍州扶风国;东晋朝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属前秦司隶校尉部咸阳郡池阳、泾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公元446年),并泾阳入石安县,属雍州咸阳郡;北魏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北魏朝景明二年(辛巳,公元501年),分石安县复设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部,西部属池阳县辖,北部属云阳县辖。北周朝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并池阳县入泾阳县,今县域北部属宣州云阳郡(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县辖,南部属雍州咸阳郡泾阳县辖。隋朝开皇三年癸卯(癸卯,公元583年),直属雍州;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泾阳县改名咸阳县。隋朝开皇十一年辛亥(辛亥,公元591年)复设。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北部因云阳县易名而改为池阳县辖,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复为云阳县辖。唐朝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属鼎州辖。唐朝久视元年(庚子,公元700年)复属雍州辖。唐朝开元元年(癸丑,公元713年)属关内道京兆府。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后梁时期今县域属大安府泾阳、云阳县;后晋、后唐、后汉、后周时期属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北宋朝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今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金属京兆府泾阳、云阳县。元朝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并云阳入泾阳县,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并泾阳入高陵县,元朝至元三年(丙寅,公元1266年)复置泾阳县。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朝时期属陕西省西安府辖。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属陕西关中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17日泾阳县解放,属陕西省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1958年12月并入三原大县;1961年9月恢复泾阳县建制,属陕西省咸阳专区;1983年10月属陕西省咸阳市至今。

泾阳堂:以望立堂。

一、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广东之吴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之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二、

工姓分布:四川邻水,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工姓起源: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工姓名人:

工里弹,汉时人。

郡望:彭城。

姓氏源流

一、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广东之吴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之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二、

工姓分布:四川邻水,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工姓起源: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工姓名人:

工里弹,汉时人。

郡望:彭城。

堂号

泾阳县:泾阳之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战国时期,秦灵公以此为临时都城;秦并六国后属内史辖地。汉惠帝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改为池阳县,汉景帝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属左内史。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东汉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属曹魏雍州冯翊郡。晋朝及十六国时期,东吴甘露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属西晋雍州扶风国;东晋朝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属前秦司隶校尉部咸阳郡池阳、泾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公元446年),并泾阳入石安县,属雍州咸阳郡;北魏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北魏朝景明二年(辛巳,公元501年),分石安县复设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部,西部属池阳县辖,北部属云阳县辖。北周朝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并池阳县入泾阳县,今县域北部属宣州云阳郡(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县辖,南部属雍州咸阳郡泾阳县辖。隋朝开皇三年癸卯(癸卯,公元583年),直属雍州;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泾阳县改名咸阳县。隋朝开皇十一年辛亥(辛亥,公元591年)复设。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北部因云阳县易名而改为池阳县辖,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复为云阳县辖。唐朝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属鼎州辖。唐朝久视元年(庚子,公元700年)复属雍州辖。唐朝开元元年(癸丑,公元713年)属关内道京兆府。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后梁时期今县域属大安府泾阳、云阳县;后晋、后唐、后汉、后周时期属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北宋朝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今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金属京兆府泾阳、云阳县。元朝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并云阳入泾阳县,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并泾阳入高陵县,元朝至元三年(丙寅,公元1266年)复置泾阳县。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朝时期属陕西省西安府辖。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属陕西关中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17日泾阳县解放,属陕西省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1958年12月并入三原大县;1961年9月恢复泾阳县建制,属陕西省咸阳专区;1983年10月属陕西省咸阳市至今。

泾阳堂:以望立堂。

一、g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广东之吴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之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二、

工姓分布:四川邻水,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工姓起源:春秋时鲁、宋、齐、楚皆有工正官,掌作车服,其子孙以官为氏。

工姓名人:

工里弹,汉时人。

郡望:彭城。

[ 工 ]的同部首字 - [ 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