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茄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cóng ]

读音:cóng

拼音:cong

简繁:叢

五笔:WWGF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WWGF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OOM

结构:上下

郑码:ODOA

四角:88100

区位:2052

统一码:4E1B

异体字:叢,樷,藂,欉

英汉互译:bush,shrub,thicket,collection

笔顺:撇、点、撇、捺、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402018年2014年
2013年2442007年2006年233
1995年1691987年127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丛姓丛姓起源一

源于伊耆氏,出自帝尧时期枝国首领丛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国名纪》及《姓氏考略》、《庄子》等记载,相传上古帝尧时期有崇(今河南登封)、枝(今湖北宜城)、胥(今山东淄博)、敖(今江西上高)四个古国。丛,就是其中枝国的首领,因此称作“丛枝”。这四个古国原本都不在帝尧的联盟势力范围,而帝尧为扩张势力,征伐了这四个小国,不久即高奏凯歌,这样,枝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尧的势力范围内的一个诸侯,丛枝亦从此成为帝尧属下之臣。

在丛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丛姓丛姓起源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时期车骑将军金日磾,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池北偶谈》记载,金日磾当时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十四岁时即为汉军大将霍去病所掳,成为汉武帝刘彻廷下一名马夫名为丛地桢,以后为汉武帝所赏识。后因金日磾指挥匈奴俘虏为大汉王朝铸金人以祭天,所以汉武帝特赐其为金氏,名日磾,封为车骑将军。汉武帝去世时,遗诏金日磾与霍去病之弟大将军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金日磾尽忠职守,不敢怠惰,后因功被封为秺侯。他的子孙后代从此累世在大汉朝廷为官,传历七代,直至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之时方逐渐衰落。金日磾的后裔子孙后来逐渐迁居于丛家岘(今山东威海文登),遂以居地“丛家岘”之“丛”字为姓氏,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丛氏正宗。

丛氏族人大多尊奉金日磾为得姓始祖。

“我是匈奴人的后裔。”丛士泳见到记者后,第一句话如是说。丛士泳,43岁,说话干脆利索,身材精壮干练,1995年工作分配来到大庆。“咱老家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金丛是一家。”他小时常听爷爷提起。但其中的历史渊源,长辈们也没给出确切答案。这些信息的碎片,却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环又一环的疑问。这些问号在父亲这一代也没有得到破解,这疑问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淡,反而越来越强烈。这让他有了长大后到山东寻根的想法。这个想法挥之不去,成了他心中亟待实现的一个梦想。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丛姓丛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姬姓赵国丛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丛台,又称武灵丛台,位于今河内省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三百六十余亩,始建于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执政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或称武灵丛台。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赵雍,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诸侯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赵语之子,周显王姬扁四十四年~周郝王姬延十六年(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赵武灵王勇于革新,奋发图强。相传,到公元八世纪末叶唐朝德宗李适执政时期(公元780~805年),忠臣吏部尚书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到大臣陈东初(一称陈日升)家假为家僮。陈东初与梅伯高结交甚密,是同年科举挚友,是前任吏部尚书,梅伯高出任吏部尚书就是他的保举。在梅伯高被害后曾血祭祀挚友。后来他终日寻梅伯高之子不见,心里一直非常难过。这一年,陈东初与妻子儿女在梅花盛开时饮酒赏梅,暗祝梅花如开得更盛,梅家则复仇有望。不料,当天夜里风雨交加,所有的梅花几乎都被摧残,陈东初见状大失所望,准备弃家入山。陈东初的女儿陈杏元来到梅花前祝福,而梅良玉亦在梅花前暗自祝愿。第二天,果真梅开二度,陈东初大喜。在梅花二度开放时,陈东初终于得知自己家里的仆僮即梅良玉后,欣喜若狂,便将爱女陈杏元许配给他。后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东初,便奏明皇帝将陈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到大牢中。被迫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则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地行至邯郸,双双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泣血哭别。

这段感人的历史被世人记作《二度梅》。传说,在梅良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丛台之名为姓氏者,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丛姓丛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丛尼勒氏,亦称崇吉喇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还有一说为乌苏里江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回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回族丛尼勒氏多冠汉姓为丛氏,世代相传至今。

历史上的丛姓分布

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九十位,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

综上所述,丛姓来源有两支:一为金日磾之后,一为丛枝之后,但由于丛枝之说为传说,至今史学界、考古界也不能详尽说出其地域所在,又限于资料有限和见诸史端之丛姓人物鲜少,其繁衍播迁的进程不甚清晰,无所考据。而金氏改丛姓则充诸史料。还有一说原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山东时尚有少数留居,故山东丛姓与西安的一些金姓原本是一家。后西安金姓因避仇,其裔孙后有改为丛姓者,是为陕西丛姓,但人数较少。丛姓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据地而生,即山东文登丛家岘为其繁衍中心,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兼之所历社会动荡不安,盗贼横行,官匪一家,致使民不聊生,丛姓人口的增长受到抑制,由于山东文登处胶东半岛一隅,三面环海,不可能进行大规模迁衍。但也有少部迁而得势者,如南北朝时期,丛姓出现了第一位影响较大的名人丛鐇,官至滁州刺史。后还发展兴盛为许昌望族。因许昌地处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宋、元历朝除盛唐外,战火几度焚烧这片土地,故丛姓也有随众南迁避乱于南方各地者,播迁方向应是先华东,而后中南,再西南。而世居文登之丛姓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只能在山东半岛各地小规模迁衍,当然,丛姓在华北各地的零星迁徙是存在的。明初洪武年间,因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分布在山西大同、阳泉等地的丛姓并未受到大的波及,故丛姓也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如今洪洞丛姓仅十人。明代,文登丛兰官至右都御史、三边总制、漕运总督、工部尚书,丛文蔚为隆庆进士,丛叔模为诗人。清康隆盛世时,广纳各族人才,大兴科举,文登丛大为、丛洞、丛坛名登两榜,江南江宁、如皋(皆属江苏)连续有丛澎、丛方函亦举进士,并在当地成为名门。元末明初丛姓以有两大支迁往河北、辽宁。晚清民国年间山东半岛诸姓渡海闯关东谋生者甚众,而文登紧邻威海等港口,出海通道便利,于是丛姓也有随众渡渤海,在葫芦岛登陆,移居关东者。丛姓在历史上出过一些著名人物,如明朝时曾当过尚书的丛兰,辛亥革命时期的英烈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兄弟三人等等。

当代丛姓分布

截止到2014年8月,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丛姓总人口约为41万余,人口总数相当于桑、甄、华等姓,为第233位的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主要分布在全国200多个县市中。丛姓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这三个省份的丛姓人口约占丛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在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和河南省,这些省份的丛姓人口又占丛姓总人口的19%,总体而言,全国丛姓人口的分布以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北方地区为多。

丛姓人口在山东、江苏两个省份的大部分,安徽省东北部、天津市、北京市北部、河北省东北部、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甘肃省中部、青海省东部、四川省西北部,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均在0.05%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9%以上,该地区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2.3%,居住了约86%的丛姓人口。

丛氏族人以文登为源起,历经数千年风雨,如今仍大部在文登周边地区生息繁衍,诚为罕见。今北京密云、延庆,天津武清,河北沧州、黄骅,山东文登、威海、荣成、莱阳、海阳、莱西、东平、平阴、长清、济南、商河、昌乐、即墨、平度、平邑、日照、惠民,辽宁清原,黑龙江双城、七台河、牡丹江、绥芬河、哈尔滨、大兴安岭,山西太原、大同、阳泉,陕西韩城、西安、咸阳,上海市徐汇区、浦东新区,江苏省连云港市、如东市、宿迁市、徐州市沛县、苏州市南通市、南京市,湖南益阳、长沙,四川合江,福建南平、福州、厦门,广东深圳、韶关,广西南宁、桂林、海南海口、台湾台北、新北、新竹、高雄、台中等地均有分布。

许昌县,三国魏时设置,治所在许昌(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文登北齐置。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颖川堂:以望立堂。

许昌堂:以望立堂。

文登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一、(叢)c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昌乐、东平、平度、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大同、阳泉,陕西之韩城,湖南之益阳,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庄子》云:“尧时有丛枝。丛姓始此。”

2、其注据《池北偶谈》云:“又,相传汉金日之后。迁山东文登县之丛家岘(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文登县之家岘’,误)遂以为姓。望出许昌。”

二、(叢)

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丛姓人口87%。

丛姓起源:

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见《国名纪》。又,唐尧时有丛枝,其后有丛氏。

2、汉秺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见《池北偶谈》。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丛姓名人:

丛鐇,南北朝时许昌人,滁州刺史。

郡望:许昌。

历史名人

丛姓古代名人

丛鐇(公元937~975年),许昌人(今河南许昌)。著名南北朝时期滁州刺史。

丛兰(公元1456~1523年),字廷秀,号丰山;山东文登城关人。著名明朝大臣。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书,谥赠柱国太子少保。自幼聪敏好学。无处买书,手自抄录,往往“夜诵达旦”。经、史、兵、医、数等无不探讨。作为明王朝忠直之臣,丛兰曾率部在河南镇压了白莲教的赵景隆起义,还在庐凤滁和等地镇压了刘六(刘宠)起义。

丛磐(公元1485~1551年),字益安,丛兰之子;山东文登城关人。著名明朝官吏,学者。

丛良弼(1868—1945),蓬莱县(今蓬莱市)马格庄乡安香丛家人。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丛良弼少时在烟台商号学生意,因精明勤勉,曾被派往日本贩运火柴,他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痛心。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题,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国是。他以中华总商会会长身份出席会议,深受启迪,遂决心于国内创建一个足以同国外相抗衡的火柴制造厂。回国后,在济南创建山东省第一家国人自办的火柴厂——振业火柴有限公司。产品一经面市,销路畅通,迅速占领了津浦、陇海沿线的广大市场。

丛大为清朝,(生卒年待考),字祥子,号尧山,明朝少保丛丰山之孙,自号携雪老人;山东文登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丛占螯(公元1792~1879年),字卓之,号瀛石,卒谥文荩。著名清朝大臣。祖籍山东省文登县,其先祖移居辽宁省朝阳市(现朝阳县梅勒营子乡嘎海图村)。丛占螯遂与族人共议确定了二十个命名之字辈,这就是到2014年为止,山东文登一带及外迁族人仍在使用的行辈命名二十字之由来。为丛氏全族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功莫大焉。

丛文蔚明朝,隆庆年间进士,官至乌程县令。

丛姓近代名人

丛泮林清末民初(公元1850~1929年),字鲁泉,号馨山;原籍山东文登,明永乐二年迁沧州。著名贤士。

丛琯珠(公元?~1912年待考),字燮臣;山东文登崮头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

丛培枬(公元1879~1912年),字敬斋;山东文登崮头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家世业诗书,为邑望族。

丛玳珠(公元?~1912年待考),山东文登崮头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其兄弟死者三人:丛珉珠、丛玢珠。

丛蓉滋(1910—1972),山东省文登区文城镇北宫村人。少将,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郡望

许昌县,三国魏时设置,治所在许昌(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文登北齐置。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颖川堂:以望立堂。

许昌堂:以望立堂。

文登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一、(叢)c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昌乐、东平、平度、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大同、阳泉,陕西之韩城,湖南之益阳,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庄子》云:“尧时有丛枝。丛姓始此。”

2、其注据《池北偶谈》云:“又,相传汉金日之后。迁山东文登县之丛家岘(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文登县之家岘’,误)遂以为姓。望出许昌。”

二、(叢)

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丛姓人口87%。

丛姓起源:

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见《国名纪》。又,唐尧时有丛枝,其后有丛氏。

2、汉秺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见《池北偶谈》。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丛姓名人:

丛鐇,南北朝时许昌人,滁州刺史。

郡望:许昌。

姓氏源流

一、(叢)c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昌乐、东平、平度、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大同、阳泉,陕西之韩城,湖南之益阳,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庄子》云:“尧时有丛枝。丛姓始此。”

2、其注据《池北偶谈》云:“又,相传汉金日之后。迁山东文登县之丛家岘(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文登县之家岘’,误)遂以为姓。望出许昌。”

二、(叢)

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丛姓人口87%。

丛姓起源:

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见《国名纪》。又,唐尧时有丛枝,其后有丛氏。

2、汉秺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见《池北偶谈》。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丛姓名人:

丛鐇,南北朝时许昌人,滁州刺史。

郡望:许昌。

堂号

许昌县,三国魏时设置,治所在许昌(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文登北齐置。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颖川堂:以望立堂。

许昌堂:以望立堂。

文登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一、(叢)c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昌乐、东平、平度、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大同、阳泉,陕西之韩城,湖南之益阳,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庄子》云:“尧时有丛枝。丛姓始此。”

2、其注据《池北偶谈》云:“又,相传汉金日之后。迁山东文登县之丛家岘(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文登县之家岘’,误)遂以为姓。望出许昌。”

二、(叢)

丛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丛姓人口87%。

丛姓起源:

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见《国名纪》。又,唐尧时有丛枝,其后有丛氏。

2、汉秺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见《池北偶谈》。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丛姓名人:

丛鐇,南北朝时许昌人,滁州刺史。

郡望: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