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茄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cāng ]

读音:cāng

拼音:cang

简繁:倉

五笔:WBB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WBB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OSU

结构:上下

郑码:ODYY

四角:80712

区位:1854

统一码:4ED3

异体字:倉,仺,?

英汉互译:granary,berth,sea

笔顺:撇、捺、横折钩、竖弯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60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436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仓姓主要源自:姬姓。

仓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复姓侯刚,名仓颉,一名苍颉,是汉字的发明和创始人。在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中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籍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朝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朝的《纬书》又进而渲染,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

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仅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黄帝赐封他为“仓”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2018年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是中国境内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一百四十余米,东西宽约四十八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十亩。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七十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十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分别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其中的“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十七米,树围七米二五。冢上还有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在仓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仓颉氏、苍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世代相传至2018年,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良佐也。举八恺,无不时序,地平天成。”高辛氏的才子八人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另外还有才子八人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颛顼帝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无不时序,地平天成;又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此谓之八元、八恺,齐聚华夏之庭。至是臣下民众皆服。苍舒,为“八恺”之首,为人沉稳大度,智慧绝伦,曾指挥颛顼部落联盟在伊河岸边彻底击败共工,还发明了象棋。

在苍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苍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舒氏等,皆世代相传至2018年。

仓姓起源二

在仓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世代相传至2018年,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仓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库管理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执政时期设有仓部,以仓曹参军为首,掌管国家粮库,官位六品,秩四百石,兼管仓储、租赋、财货、市场等事,隶属于六尚部(汉朝初期设尚书、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部”。汉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晋升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自汉文帝始,在各郡、州亦设有仓曹史,负责掌管各郡之官家仓库。

在仓曹参军、仓曹史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分别称仓氏、库氏,世代相传至2018年,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仓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隋、唐时期官库管理官仓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隋朝时期开始,朝廷在各郡、县设有仓督一官,郡级仓库统领称“仓督”,县级仓库统领称“司仓”,专职负责掌管国库之县属仓库。其权责可越过郡、县之令而直接对中央王朝负责,因此,权力颇重。到唐朝时期,沿袭隋朝官制,不过改称“仓部侍郎”。

在仓督、司仓、仓部侍郎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督氏,世代相传下来,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仓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库管理官仓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金国时期,中央政府仿宋朝政制,在州、县各设仓使官位,正使官秩为正八品,副使官秩为正九品,负责掌管仓禀积粮、受纳租税、支给俸禄等事宜,其下属吏员有攒典、仓子等。仓使皆清一色的女真族人,由金国朝廷户部指派,各州、县之令不得干预其作业。

在仓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仓氏,世代相传至,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仓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Tsangmargi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碧新(今俄罗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后冠汉姓为仓氏、马氏、纪氏等。

⑵.满族萨克达氏,源出巴雅拉氏,属于觉罗氏的分支,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四平)、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后冠汉姓多为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⑶.满族仓佳氏,满语为Tsanggiya Hala,世居松花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仓氏、或苍氏等。

仓姓起源七

出自商末诸侯仓侯,位于今西安市东北。

仓姓起源八

源于地名,出自上古舜帝殁世之地苍梧之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淮南子》记载:苍梧,以地名为氏。有苍梧绕。、作苍梧娆。上古时期的“苍梧娆”、或“苍梧绕”,就是某些史书中记载的“壮古佬”、“牂柯佬”,三者读音一致,也就是古老的苍梧国,国人即壮族先民之一,以地名称呼其族。在古代壮族人的先民中,有一支百越族的分支骆越人,其在强盛时曾建立了都城,史称其都城在苍梧,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兴业县和贵港市之间。在古代居苍梧之地的住民中,多有以舜帝殁世之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苍梧氏,以悼舜帝先德,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苍氏、仓氏、梧氏,亦有仍称为复姓苍梧氏者,世代相传下来,汉族、畲族、壮族等诸民族中皆有,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苍梧氏以及分衍的苍氏、仓氏、梧氏族人皆尊奉舜帝为得姓始祖。

仓氏(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但在台湾省苍氏名列第六百五十九位,仓氏名列第七百十七位,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七位门阀。苍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很早,来源不一,但就诸苍的活动范围看,主要在今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汉、唐时期开始向南方发展,并以咸阳、武陵为主体郡望,并在今湖南地区形成名门望族。

今山东省的东营市、临沂市临沭县,河南省的开封市、平顶山市、郑州市中牟县,广东省的广州市,上海市,江苏省的宿迁市泗阳县、盐城市、无锡市宜兴市、泰州市,浙江省的宁波市、台州市、嘉兴市桐乡县,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花莲县等地,均有仓氏(苍氏)族人分布。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武陵堂:以望立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

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氏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下来。

一、(倉)cā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江川,山东之昌乐,山西之临汾、长治,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黄帝史官仓颉之后。”以古人名为氏。仓颉,亦作苍颉,相传为汉字之始创者。

2、又云:“古有世掌仓庾者,各以为氏。”《姓氏考略》亦云:“《周礼·地官》有仓人、仓吏,因以官为氏。望出武陵。”

3、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姓仓佳氏、萨克达氏等或改为单字姓“仓”氏。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二、(倉)

仓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仓姓起源:

1、相传黄帝史官仓颉之后。

2、《周礼》有仓人、仓吏之官,为地官之属,其子孙以官为氏。

3、满、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

仓姓名人:

仓慈,三国时魏敦煌太守,淮南人。

郡望:敦煌、武陵。

历史名人

仓姓古代名人

苍葛周朝,阳樊人,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与晋,阳樊不服,晋师围之。苍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苍英汉朝,曾官江夏太守,后其子孙遂为江夏人。

仓舒上古,又作仓舒,上古高阳氏八才子之一。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苍舒、隤(Tuí,颓)敳(ái,挨)、梼戭(Yǎn,演)、大临、尨(Máng,忙)降、庭坚、仲容、叔达。都是治世能臣,他们帮助尧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仓舒为八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亦称仓氏。相传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八个儿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称“八恺”,其中长子名仓舒(亦作苍舒),其后人以仓为氏,舜举荐他掌管后土,是为仓氏的始祖。“八恺”,谓八个温顺的人、才德之士。分别是仓舒先生、颓敳先生、梼戭先生、大临先生、龙降先生、庭坚先生、仲容先生、叔达先生。都是黄帝王朝第三任君王姬颛顼先生的子孙。仓颉又叫苍颉,是个传奇人物,传说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所以他的家乡叫史官乡,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劳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于许多书籍中,仓颉大概是个对整理古代文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或者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传说仓颉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高过大圣贤,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仓颉生而能书,也有传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出中国的象形文字。中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画文字,殷商时代的甲古文遗存下来的尚有三千五百多字,甲古文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种种社会活动。文字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的门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自然要感谢颂扬文字的创造者,于是出现了造字神话和造字神仓颉这个传说人物,仓颉被神话为天神下凡。他有超过凡人的一对眼睛,这样就是他具有远远超过常人的特异功能,能看得更多、更清,因而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又作“仓颉”,是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文字发明家,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后世奉为神。古籍亦有将苍颉作“仓颉”的,《汉书·艺文志》及东汉延熹五年这苍颉庙碑,均明书“苍颉”。壁画中苍颉形象为六目(传说为四目)老翁,浓眉深目,躬身谦和,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仓振三国,官魏国敦煌太守,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为后世人所称颂。有一说:仓振:元朝人,他因为“谕降徭”,帖然向化,而著称,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以便行者,为后人称颂。这样造福于民的好官,当然会被老百姓感念不已。

仓慈三国,淮南人,字孝仁,初为郡吏、长安令,后官敦煌太守。为官清俭,抑强扶弱,吏、民对他又畏又爱。出任敦煌太守时,百姓对他是清官还是贪官议论纷纷。一日,贫民王老汉状告当地一霸张财主,强买他的土地,强纳他女儿小兰为妾,小兰不堪受辱而跳河,一直下落不明。张财主在堂上百般抵赖,退堂后还指使同僚对仓慈行贿。仓慈为查明真相,微服私访,得知当地财主一贯欺压百姓,歧视胡人,强买、强卖,小兰原先已与胡人二虎相爱,张财主横刀夺爱,逼得小兰无奈投河的事实。第二次升堂,仓慈巧妙地惩治了张财主,把他行贿的钱用于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兰的婚礼上,并且颁布了均田赋、保护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仓颉仓颉又叫苍颉,是个传奇人物,传说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所以他的家乡叫史官乡,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劳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于许多书籍中,仓颉大概是个对整理古代文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或者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传说仓颉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高过大圣贤,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仓颉生而能书,也有传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出中国的象形文字。中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画文字,殷商时代的甲古文遗存下来的尚有三千五百多字,甲古文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种种社会活动。文字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的门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自然要感谢颂扬文字的创造者,于是出现了造字神话和造字神仓颉这个传说人物,仓颉被神话为天神下凡。他有超过凡人的一对眼睛,这样就是他具有远远超过常人的特异功能,能看得更多、更清,因而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又作“仓颉”,是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文字发明家,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后世奉为神。古籍亦有将苍颉作“仓颉”的,《汉书·艺文志》及东汉延熹五年这苍颉庙碑,均明书“苍颉”。壁画中苍颉形象为六目(传说为四目)老翁,浓眉深目,躬身谦和,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仓葛周朝,又称苍葛,周朝官员,曾任太史。

郡望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武陵堂:以望立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

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氏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下来。

一、(倉)cā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江川,山东之昌乐,山西之临汾、长治,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黄帝史官仓颉之后。”以古人名为氏。仓颉,亦作苍颉,相传为汉字之始创者。

2、又云:“古有世掌仓庾者,各以为氏。”《姓氏考略》亦云:“《周礼·地官》有仓人、仓吏,因以官为氏。望出武陵。”

3、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姓仓佳氏、萨克达氏等或改为单字姓“仓”氏。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二、(倉)

仓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仓姓起源:

1、相传黄帝史官仓颉之后。

2、《周礼》有仓人、仓吏之官,为地官之属,其子孙以官为氏。

3、满、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

仓姓名人:

仓慈,三国时魏敦煌太守,淮南人。

郡望:敦煌、武陵。

姓氏源流

一、(倉)cā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江川,山东之昌乐,山西之临汾、长治,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黄帝史官仓颉之后。”以古人名为氏。仓颉,亦作苍颉,相传为汉字之始创者。

2、又云:“古有世掌仓庾者,各以为氏。”《姓氏考略》亦云:“《周礼·地官》有仓人、仓吏,因以官为氏。望出武陵。”

3、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姓仓佳氏、萨克达氏等或改为单字姓“仓”氏。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二、(倉)

仓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仓姓起源:

1、相传黄帝史官仓颉之后。

2、《周礼》有仓人、仓吏之官,为地官之属,其子孙以官为氏。

3、满、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

仓姓名人:

仓慈,三国时魏敦煌太守,淮南人。

郡望:敦煌、武陵。

堂号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武陵堂:以望立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

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氏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下来。

一、(倉)cā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江川,山东之昌乐,山西之临汾、长治,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黄帝史官仓颉之后。”以古人名为氏。仓颉,亦作苍颉,相传为汉字之始创者。

2、又云:“古有世掌仓庾者,各以为氏。”《姓氏考略》亦云:“《周礼·地官》有仓人、仓吏,因以官为氏。望出武陵。”

3、或为满族姓所改。清代满姓仓佳氏、萨克达氏等或改为单字姓“仓”氏。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二、(倉)

仓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仓姓起源:

1、相传黄帝史官仓颉之后。

2、《周礼》有仓人、仓吏之官,为地官之属,其子孙以官为氏。

3、满、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

仓姓名人:

仓慈,三国时魏敦煌太守,淮南人。

郡望:敦煌、武陵。

[ 仓 ]字的同音字 - [ cang ]